苏东斌教授是我的学长,虽然专业不同,但是我一直受到他的教益。
2000年初,深圳大学成立“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我忝位中心副主任。这样,我和东斌教授的关系就多了起来。
他一再告诉我,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研究的不仅仅是经济,文化也是研究重点。你的加盟十分重要。他对我主编的《特区文化论丛》(第一、二辑)非常欣赏。在布置展室时说:“你看,有了你的这两本书,整个中心显得有文化了。”我知道,这是东斌教授在鼓励我。
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成立之初,为了突出文化氛围,要求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说,我认识一位书法家,南山区政府的何锦明先生,来深前是广西的书法家协会主席。东斌教授说,你请他给我们写字,挂在会议室墙上。过了一段时间,锦明先生将苏东坡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好。并表示,连润笔、裱褙、安装,一共收朋友价一万元。因为是巨幅大字,无法从楼梯上来,只能用轮索从一楼吊到六楼,安装工作十分艰难。会议室布置好后,一天东斌教授一边欣赏这巨幅书法作品,一边高声朗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突然,他转身对我说:“郁教授,你干了一件大好事。一万元,完全是朋友价!”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一幕我仍历历在目。
后来,我离开了文学院,不再兼任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和东斌教授接触的机会就少了。但是,在荔香公园的两次偶遇,让我印象深刻。自从过了花甲之年,我极少去南头镇,有数的几次是去邮局取稿费。这有数的几次中,竟有两次在荔香公园的路上遇到了路过的东斌教授。他头戴草帽,脖子上流着汗,见到我他停住脚,看着我说:“郁教授,你行,你真的行。”我说:“真正行的是你,你是理论家。”他说:“你不要客气,谁行谁不行,这个我知道。”东斌教授每次见到我,总是这样鼓励我。他鼓励我的时候,眼睛总是看着我,这是一种慈祥的兄长的目光,对我充满爱意和期望。两次偶遇都在荔香公园的那条路上,路边有几处廉洁雕塑景观,有翠竹、苍松、白莲、红梅等。现在,我只要一踏上这条路,看见翠竹、苍松、白莲、红梅,就会想起东斌教授鼓励我的场景。回想起来,东斌教授当时已重病在身。但是,他没有丝毫的流露,有的就是一如既往的对我的支持与鼓励。
今天,我们纪念、学习东斌教授,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些什么呢?
一、学习东斌教授对党的改革开放事业的坚定拥护
东斌教授作为一位著名的理论经济学家,为何功成名就之后要从内地来到深圳?因为他觉得内地学者“虽然常常能够高屋建瓴,但难免缺乏对症下药。”(《改革创新关键在于落实》,《寻觅“根”“魂”》)这说明东斌教授愿意将自己的理论成果,直接为改革开放第一线的深圳特区建设服务。在深圳大学,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为特区的建设,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是那么富于前瞻性和挑战性。他明白,应该“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来到了经济特区,一定要有一番作为。东斌教授是我国经济理论界的一座丰碑,他的理论报国的精神,值得人们永远敬仰、学习。
二、学习东斌教授对年青一代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培养
作为一个学术机构,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既要出成果,更要出人才。东斌教授对年青一代的培养、爱护,有口皆碑。我曾亲眼目睹他如何对他的学生耳提面命。有时,他是严厉的,甚至是非常严厉的。我多次听他批评学生:这怎么可以呢!怎么可以这样呢!这种严厉的骨子里,是对年青一代深深的爱。现在,深圳大学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人才济济,培养出来的一批批学生也都在社会上挑起了大梁。这些都是东斌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对年青一代爱护和培养的结果。东斌教授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培养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学习。
三、学习东斌教授追求文采飞扬的唯美精神
东斌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但是他写书、写文章却追求文采飞扬,令许多中文系毕业的自叹不如。东斌教授曾送我一本《我讲<国富论>》,我翻开一读,充满激情与文采,分明是一部豪放优美的长篇散文诗。同时,它又是一部实实在在的经济学讲稿。东斌教授讲课、写文章,总是那么文采飞扬,这固然是他的才气所致,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出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因为热爱课堂,热爱学生,才把文章、讲稿写得这么生动,这么文采飞扬。生动、文采飞扬,是东斌教授胜于一般经济学家的优长之处。
作为文章大国,我们应该应该继承、学习东斌教授追求文采飞扬的唯美精神。
以上三点,我认为是值得我们向东斌教授认真学习的。我们对东斌教授的学习还刚刚开始,对东斌教授的认识还不完全到位。我相信,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东斌教授的认识,对东斌教授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中国经济特区建设所作的理论贡献的认识,会越来越到位,对苏东斌这位“理论英雄”的认识,会越来越全面和深刻。
二〇一二年十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