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苏东斌:我国当代经济学界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2012-10-18   作者:ccsezr

      北大经济系1963级(1263)同窗们五月23-28日在北京相聚后,不觉又四个月过去了。9月中旬我到深圳、香港,顺便到深圳大学校园看看,到特区经济研究中心看看,怀念苏东斌。

      我1995年到香港工作,98年同东斌见过两次面,一次是98年5月在北大,参加100周年校庆,一次是98年7月在深圳五洲大酒店参加庆祝香港回归一周年举行的“深港经济合作座谈会”上,他送了1997年新版的《苏东斌集》给我,座谈会晚宴结束后,他邀请我到位于深圳大学校园内临近海边的他家小坐,同他的夫人孙女士见了面,参观了他的书房。他告诉我,他的夫人很能干,使他毫无后顾之忧,全力投入教学研究工作。他两个女儿都在北京工作,其中一位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事服装设计。我对他的家庭有了大致了解,觉得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后来大家忙各自的工作,虽然香港与深圳近在咫尺,竟未能再次见面。大约是2004年我联系过他几次,都联系不上,听说他到澳门大学做访问学者去了。直到2010年底他打电话给我,我才知他身体不好,不能久坐。2011年春节前后,他给我寄来一纸箱的书,包括他的新著《当代中国经济思想史断录》,《人与制度》,《中国经济特区导论》等,大部分是他的专著或由他主编专著,也有介绍深圳大学特区经济研究中心的资料。我才知道这些年来,他把全副精力用在研究上,却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我对他的学术成就甚为佩服,给他送了十六个字:“思想开放,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硕果累累”。我按他给我的名片上的电邮地址,发了回信,并同他约好,2011年6月我到深圳去看他。谁知2011年6月中旬我到了深圳,陈开国告诉我,老苏住进了医院,人现在北京。于是我就和苏东斌在电话中聊了十几分钟,他对我的赞扬有点羞涩地不以为然。我让他好好养病,不要搞得太猛,后会有期。听说医生成功地给他做了手术,回到深圳过的龙年春节。谁知之后又住进医院,到今年五月二十日,溘然离世。

      这些日子,我认真地读了他的文集和专著,特别是他写的序言、引言、前言,觉得写得生动,富有哲理,他在政治经济学、特区经济研究领域下了功夫,确有真知,见解深刻。他的学术造诣已经超越了我国理论经济学科的同行,是我国当代经济学界当之无愧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先行者。
 


评论

老尤2012-10-07 23:52:17
苏东斌一个明显特点就是重视国情,包括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他不用西方经济学的模型套用在中国国情上,也不把马克思主义模式化。一切从国情出发,来探讨理论,实现理论创新。所以,他既不是主流经济学的附和着,也不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奴隶。他实实在在的探讨的“中国经济学”。能这样进行研究的人,为数并不多。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刘福寿 2012.10.5

老尤2012-10-08 22:04:37

苏东斌以中国国情为分析基础,涉及的是重大理论问题,他本人称“理论经济学”,也就是政治经济学。实际涉及到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等领域方面。他对马、恩、毛、邓有关社会主义的论述作了精妙的理解和分析,提出“新社会主义”的概念。在新社会主义概念下,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民主,人权等问题。他认为,第一人权是经济权,实际上也就是财产权。由此对传统的“共产”体制提出挑战。他的这些文章,得到普遍的认同。苏东斌的方法是从探讨马恩老祖宗的理论入手,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在八十年代就比较能为各方面所接受。也符合中国的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