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2021年第三期(总第55期)理论经济学博士沙龙“激励与平衡—中国财政体制变迁70年”顺利举行

2021-06-29  

2021年第三期(总第55期)理论经济学博士沙龙“激励与平衡—中国财政体制变迁70年”顺利举行

       6月25日上午,由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举办的2021年第三期(总第55期)理论经济学博士沙龙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的主讲嘉宾为汪德华研究员,题为“激励与平衡—中国财政体制变迁70年”。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章平副教授主持讲座,讲座采取线上模式进行,中心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讲座,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等其他单位师生共60余人参与了此次讲座。


       汪德华,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成本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财政学理事,中国审计学会理事,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青年论坛会员。研究领域为财税理论与政策、财政审计、社会保障、宏观经济等。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面上)、国家社科基金、联合国基金、财政部、国家审计署、人大预工委、发改委等委托课题。历年《中国财政政策报告》主创人员之一;在《经济研究》、《比较》等杂质发表多篇论文。



       汪德华研究员从研究动机与思考框架、财政体制演变历程以及对分税制历史意义的重新思考三个层面进行讲座。首先,研究动机是为了理解中国财政体制变迁的动因,中国财政体制变迁的基本框架包括:方向(收权还是放权)、方法(“以支定收”与“以收定支”)、形式(“分类分成”与“总额分成”)、期限(“一年一变”与“几年不变”)。其次,分析了中国财政体制演变历程:1951-1957年是统一领导、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体制的建立;1958年探索以收定支、五年不变;1959-1970年是总额分成、一年一变;1971-1976年继续探索向地方分权,其中,大分权的主客观原因包括以备战为纲,搞三线建设,强调各地都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实现高指标要向地方分权,以及毛主席的推动;1977-1978年有新的探索收回一部分企业管理权;1980-1984年是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1987年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1988-1993年财政大包干;1994年推进税制改革,改变收入划分方式不改变支出划分方式,原体制上解或补助保留。最后,探讨了对分税制历史意义的再认识,将激励和平衡目标分离,由过去的中央向地方要钱,变为地方向中央要钱,理论上是会保证长期稳定性的,并对70年财政体制变化做了最后的总结,支出自主权是向地方分权的核心。
       讲座结束后,汪德华研究员与参加讲座的师生就分税制改革形态、分税制会不会限制经济较强地区的发展、分税制后地方财政出现的博弈现象等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本次沙龙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帮助同学梳理了中国财政体制变迁70年的历史和经济问题,启发了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与后续研究追踪,取得了良好效果。
 
(通讯员 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