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予非洲的最大启示就是:既遵循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各国的具体情况。以深圳为典型代表的经济特区成功经验,得到新兴市场经济体、特别是南方国家的学习借鉴。非洲经济特区起步较中国更早,历史上经济特区在非洲迅速扩散、数量不断增加,却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悖论、没有带来显著的经济效果。
中非经贸合作区建设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从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5年,由早期产业园区雏形逐步演化成为单一功能型的产业园区:从2006年至2015年,由单一功能型的产业园区转向机制化运行的产业集聚园区;2016年以来,由产业集聚园区转向产业链整体规模化发展的多功能经贸合作区。
新时代以来,中非经贸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政府与企业在非洲国家建立起多个产业平台。截至2021年底,中国与15个非洲国家建立产能合作机制,广泛建立经贸合作区、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吸引中国等各国企业赴非投资,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并开展本土化经营,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合作。在中国商务部备案的中非经贸园区有25个,吸引了超过623家企业入园,累计投资73.5亿美元,累计上缴东道国税费14.8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4.6万个,其中外籍员工接近4.2万人。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中国可以因地制宜推广在非洲投资建设包括经贸合作区在内多种形式的经济特区。鼓励更多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到非洲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将国内的富裕、优质的中低端产能与技术转移到非洲,与非洲丰饶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巨大市场潜力的优势相结合。
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实施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在“贸易繁荣、产业链合作、互联互通、发展合作”等几大伙伴行动中,明确提出打造中非产业合作增长圈、中非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等等行动计划。这些境外经贸合作区在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特区经验、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推行国际化战略的“桥头堡”。
作者系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