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不是“和谐”的同义词

2013-12-20   作者:陶一桃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关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为学者们所关注,而且尤其为政府官员们所关心。由于25年的市场经济实践,使包括贫富差距扩大化在内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作为原有体制的后遗症,另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结果都日益凸现出来了。所以,解决社会矛盾,寻求稳定似乎显得比发展本身更重要。而此时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又似乎在逻辑上告诉人们,稳定就是和谐。
      首先我以为和谐的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未必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如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现今的北朝鲜都是相当稳定的社会,但绝不能说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如果说稳定的和谐是稳定的保证,那么和谐的稳定则是和谐的结果。因此,对稳定而言,真正有价值的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筑的稳定,以及稳定是靠什么来实现的。
      其次,稳定一定是和谐社会的结果,而非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如果承认改革、发展本身就是对原有均衡的“破坏”,就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事实也如此),那么“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在逻辑上就是说不通的。因此我认为,如果一定要把“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当作一种价值观来提出,那么就不能以简单的稳定来理解作为发展前提的稳定,而应该从改革、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作为发展前提的稳定。所谓从改革、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稳定的含义是:强调发展的方式、方法,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迅速建立有效处理的、协调各种矛盾的社会制度和机制,使改革、发展的成本降至最低。另外,作为“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的一种更为坚定的表述——“稳定压倒一切”的提法更是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因为,“稳定压倒一切”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成立,同时它还具有浓厚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极左”思维色彩。然而,由于稳定对一个社会而言,不仅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且还具有道德和情感上的征服力。所以,稳定很容易成为拒绝改革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和谐社会绝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一个拥有有效的协调各种矛盾的机制的社会;和谐社会绝不是一个没有贫富差距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通过健康、有效、畅顺的再分配机制充分实现社会剩余共享,从而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和谐社会绝不是一个平均主义的社会,但一定是一个拥有平等精神的社会。因此,目前中国社会一切不和谐现象的出现与存在绝不是市场经济的结果,而是市场经济不完善的表现。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实现稳定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建议政府官员们要慎用“稳定压倒一切”的提法,明晰“和谐”与“稳定”之间的因果关系,既不要把稳定“泛”和谐化,更不能把改革、发展的“保证”即稳定作为拒绝改革、发展的政治借口。
 
(作者系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