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情怀 大师风范

2012-10-17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 璇

——深圳大学苏东斌教授的学生深情追忆恩师

 

      “慈父情怀,恩重如山;学术典范,人格导师。”这是深圳大学教授苏东斌的学生、2010级博士研究生曹钟雄为恩师写下的悼词。

      在理论学术界,苏东斌是一位愤然冷指旧制度,挥汗疾书新观念的大学者,但在学生眼中,他宛如慈父一般的关怀备至,既教会了学生做学问,也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

      苏东斌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培育桃李几十载,留下了著作等身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他还是许多学生经济学的领路人,他对学术的痴迷、执着与坚持,他率真坦荡能言敢做的人格魅力以及宽厚、善良的待人接物,深深地感动和影响着学生们。
      昨天,本报追记苏东斌的长篇通讯《为学术而生 求学术之真》刊出之后,几乎沸腾了整个深大校园。苏东斌的许多学生纷纷深情追忆恩师的点点滴滴,诉说对恩师的深切缅怀之情。

 

      一脚踏亚当斯密左肩,一脚踏哈耶克右肩
 

     “苏老师是市场经济理论的旗手。我们戏称苏老师一只脚踏在亚当斯密的左肩上,另一只脚踏实了哈耶克的右肩。”2010级博士研究生魏建漳说。斯密与哈耶克是经济学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学者。

      苏东斌经常鼓励学生们多读经典,他说:“不读经典,一个人不可能进入文化的核心。”魏建漳告诉记者苏东斌是如何让学生读各类名著的: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马克思的《资本论》到凯恩斯的《通论》,不仅要读,还要复述文章经典,要课堂手写作业。复述文章主要观点时,要在原文中指出是哪几段、哪几句话,而且要求的是原文摘录。摘录要求严格标注观点引自原文第几章第几页第几行。“在苏老师的教导下,我逐渐懂得了一种方式,并用这种方式去看、去想、去认识我生活着的这个世界。”

      2010年秋,苏东斌正式开设了一门经济学名著导读的课程。魏建漳回忆说,课上苏老师告诉大家,人有时候会失去选择的自由,比如贫困的学生或许自幼没有机会购买书籍学习,没有医保的农民往往选择不医疗,计划经济下以温饱为主没有机会选择消费类别……所以人要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良知,懂得争鸣。“苏老师将生活中身旁发生的事情,与经济思想结合起来,深入浅出的讲述给我们,犹如一缕清泉,沁入心脾,让人豁达。他常教导学生,做事就是做人,做学问也要从做人开始,人要具备责任心,学者要有学者的良心。”

      深大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的钟若愚教授10多年前就跟随苏东斌攻读硕士,毕业后又一直在一起工作。他告诉记者,2007年,深圳大学在选择知名教授讲解经典作品时,认为如果能讲透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定得是苏东斌这样的经济学大家,所以特地请苏教授为本科生开设了“经典精读”系列的第一门课程——《国富论》。苏教授以前只给研究生开课,但对讲《国富论》非常认真,特意认真准备了很厚的讲义和课件。课程开设后大受欢迎,学生不要学分也要去听,以致课堂常有“爆棚”压力。“我记得当时是在晚上授课,每次课结束,学生都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响彻了整个教学楼。”
 

      购书单成为年轻老师和学生跟随购买的样本
 

      苏东斌对书的痴迷在深大人尽皆知。魏建漳说,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为苏老师搬动整理书籍,那书籍的海洋对自己的震撼,每次想起都肃然起敬。“苏老师涉猎广泛,经济学、哲学、历史、文学等书籍不计其数,这些书籍分放在多个柜子当中,实在放不下的,还会放在柜头上,分门别类,像个小型图书馆。记得他在治理腰部疼痛的时候,在办公室放了一张床,慢慢的那张床竟也成了书籍的卧榻。”

      魏建漳回忆起一次在整理老师书籍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本《美学三讲》,不禁拿出来翻看了两页。“苏老师看到后,捧在手里,轻轻的抚摸着封面,告诉我这是一本好书,需要静下心来读的。看他的样子,就好似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恋人。”

      钟若愚给记者看了苏东斌生前亲笔写的最后一张“购书单”。原来,因为苏东斌不会用电脑,每隔一段时间,他总托学生帮他在当当、卓越等网上书店购买书籍,每张购书单上一般都有30至40本最近国内外出版的一些学术书籍。最后这张购书单是今年春节前苏东斌交给钟若愚的,春节后苏东斌便病情恶化去了北京治疗。

      记者看到,这张最后的购书单上一共列了44本书,包括克布劳格的《经济理论的回顾》、米香的《经济增长的代价》、沃尔特的《中世纪政治思想史》、詹姆斯G氠奇的《重新发现制度》等,最后学生们在网上帮苏东斌买到了35本。钟若愚说,苏老师购书单上的书籍都很“新”,往往注重学术性、思想性,有的光看到书名就让人忍不住想读。大家有时会忍不住问:“苏老师,您怎么能这么快就掌握到这些好书的最新动态呢?”他就笑笑说:“我又不会上网,只有平时积累、多看多记,就能知道学术界研究的一些新的东西。”钟若愚说,苏老师的购书单,已经成为好些年轻老师和博士生关注并跟随着购买的样本了。
 

      为硕士生提供500元购书经费
 

      苏东斌经常跟学生说,要具备追求学问的精神与做人的态度。硕士研究生陈珺回忆说,有一次深大中国经济特区研究工作中心学科点手册要修订,自己参与校对工作。“我们按苏老师的要求,经过了讨论和多次校对之后认为再没有错误了,于是交付印刷。苏老师拿到印刷本后,立即火眼金睛地发现了错漏,他当时没有立即指出来,只是告诉我们说:‘黑龙江出版社有个八级校对,文章只要经他看过一遍,就可以出版了。’我说:‘我已经挑出好多错误了呀。’苏老师于是指出了几处我遗漏的地方,我顿时脸红耳赤。苏老师却说:‘其实你已经做得很好了。’然而那句‘文章只要经他看过一遍就可以出版了’却一直回响在我耳边。”陈珺说,苏老师虽然走了,但同学们都会因他的精神而有一个谦虚的态度去追求学问,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实践做人的态度。

      苏东斌关爱学生在全校也是出了名的。魏建漳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入学时,发现研究中心有为每位学生提供购书经费的惯例。后来就听说了一个故事,有个师兄是政治经济学毕业的硕士生,他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学生,经常去图书馆和书店。要知道学生当时的收入非常有限,因此在专业书籍价格飞涨的今天,买书已经是一种奢侈。有一次,师兄在南山书城看书,看得入神,不由自主地坐在了地上,那时的深圳几近严冬,地面冰凉,他全然不觉。恰逢苏老师也在这里买书,看到自己的学生坐在地上,苏老师就觉得不忍,上前拉起他,问起缘由。当苏老师知道他是想尽量多看少买时,立即帮他买了他想要的书籍。此后不久,苏老师决定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的经费拿出一部分,为每一位入学的硕士生提供500元的购书经费,鼓励学生读书。魏建漳说,“苏老师给予我们的关怀,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一生难以回报。所能为者,只有秉承其风范,传承其精神,奋发图强,不辜负他老人家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