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睿智坦荡的学者

2013-12-24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金文蓉

       内容摘要: 谈及苏教授的学者品性,与他相交30年的老友,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振中研究员向记者讲述了他们之间的一次争辩。蔡德麟教授告诉记者,在苏东斌教授来到深圳之前,深圳在理论经济学和特区经济研究方面专家较少,没有多少发言权。

一位睿智坦荡的学者

  引子

  苏东斌教授是公认的深圳学术界领军人物之一,亦是一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者。近日,本报“理论周刊”名家专栏拟对苏教授进行专访,惊闻苏教授染恙在北京住院治疗。于是,记者辗转采访了苏教授的数位挚友、同行、弟子。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看到了一位视学术追求为生命的可敬学者,看到了一位胸怀宽广、为人真诚豁达的可亲智者。

  1.学术领军人带领下的“三步曲”

  1993年底,苏东斌教授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入深圳大学主持特区经济研究所工作,带领创立和发展经济学科。

  提起这件事,他的“伯乐”,原深圳大学校长蔡德麟教授的爱才之心、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蔡老告诉记者,深大面向国内外招聘学科带头人,是当时他履任深大后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在全国产生了热烈反响。当时,他就强烈意识到特区必须发展自己的经济研究人才队伍。苏教授是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向他推荐的。于光远先生告诉他,苏东斌是国内较早研究市场经济的一批专家中最年轻的一个,希望能让他到特区这个新的广阔天地中,充分发挥才干。这席话,让蔡老心里有了底,于是他千方百计,采取了很多措施,为深大挖来了学科“龙头”。

  事实证明了老校长的选择。从此,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演奏出激昂而跌荡的“三步曲”乐章。

  第一步:1996年,“政治经济学”专业获得了国家教委授予深圳大学首批三个硕士点之一;第二步:2006年,该专业“升级”为二级学科博士点;第三步:2011年,“理论经济学”再次“升级”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批准招收除“政治经济学”之外全部理论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生。“三步曲”的每一步,都是深圳大学文科学科点发展中“第一”和“唯一”。

  “三步曲”在深圳大学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事件。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胡培兆教授评价认为,“对一个建校不到30年历史的新大学来说,学科建设有这么骄人的成绩,令许多老大学瞠乎其后。如果说深圳的奇迹是把一个小镇建设成一个世界闻名的现代大都会,那么深圳大学的奇迹是把一片荒漠变成全国知名的树木树人充满生机的高等学府。”

  创造这个“奇迹”,苏东斌教授功不可没。“没有苏教授,就没有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采访中,提起“三步曲”,深大的领导、教授和研究中心的老师们,感慨万千。苏教授不仅是深大理论经济学科的一面学术旗帜,更为这个学科点的申报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智慧与健康。

  带头人,就是运筹帷幄,干在前面,带动一支队伍。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教授向记者介绍,苏教授的到来,使研究所与国内、国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大幅向前推进,人才队伍迅速壮大。2001年,“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成为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教授是基地的主要创办人。在科研方面,他带领大家在国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经济特区的改革和发展等重大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产生和积累了一大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成果,这是奏响“三步曲”的最坚实基础。2005年,苏教授带领“政治经济学”专业申博,在全国通讯评审中获得了最高分,和那些历史悠久的高校竞争,能在强手如林中脱颖而出,凭的是什么?凭的是苏教授带领下,学科取得的学术成果过硬。

  采访中,深圳大学陶一桃教授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申报一级博士点时,苏教授带病去广州进行申报答辩,当天早上大雨滂沱,他浑身上下淋得透湿。当得知以高票通过专家评审的消息时,他泪流满面,哽咽了良久没说出话来。泪,为深深挚爱的事业而流。

  2.学术是生命,生命即是学术

  “一支笔、一盏灯,面壁十年,单调、枯燥,死一般的寂静、神一样的玄奥。我几乎用自己的全部节假日,三代人,二层铺,一间半屋。晚上为了给女儿让出桌子,我只好在洗衣机上爬格子。”在去年撰写的一份自我小传中,苏教授向我们讲述了1979年的秋天,他真正学术生涯的开始。

  其实在更早,以学术追求为理想的种子就埋入了他的心灵深处。1963年9月,他考入北京大学,在一次采访中,他说:“我来到了一块圣地。听到了蔡元培、陈独秀文化先驱,看到了翦伯赞、冯友兰学术泰斗,结识与亲近了陈岱孙、以及后来的厉以宁学术大家。那些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那种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那份勇锐无前的抗争精神……北大所特有的科学与民主的魅力深深地感染了这个山野玩童。”

  从1970年到1979年,他做过三班倒、打铁钎放炸药的铁矿工人,做过带着汽车一天跑上百里的材料员,做过讲语文、讲历史的中学教员,做过有千人吃饭的食堂管理员,做过仅20人上学的小学教导主任。虽然完全没有搞经济学的条件,却从未丧失掉对专业的兴趣。文革甫一结束,他就写了第一篇学术论文《经济建设中的一条根本规律》,参加了1979年在无锡召开的“全国第二次价值规律讨论会”,并入选了会议论文公开出版。

  三十多年来,苏教授一直致力于理论经济学研究。尤其是到深圳大学任教履新以后,他的学识与潜能就像涌动的地火终于喷发一样,高产名篇佳作,连连面世。他在《经济研究》、《经济科学》、《深圳特区报》等报刊杂志发表100多篇论文,有19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这在国内专家学者中极为罕见。著作等身,出版著作28部。

  2007年以后,他由于长期的操劳,身体状况不佳。在病痛折磨、辗转难眠的同时,仍坚持创作了《我讲<国富论>》、《制度人假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当代中国经济思想史断录》等一系列有极高学术价值的作品。

  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黄卫平教授与他共事多年,他告诉记者,老苏的唯一嗜好就是做学问,没有什么假期,也无所谓休息,特别“坐得住”,隔一段时间不见,就会“变”出几本著作来,可谓是生命不止,研究不息。

  谈及苏教授的学者品性,与他相交30年的老友,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振中研究员向记者讲述了他们之间的一次争辩。25年前学界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反思旧体制时有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过去犯的仅仅是一种“超阶段”的错误,仅仅是“操之过急”,“走快了”。苏教授则认为,中国的传统旧体制弊端并不是什么“走快了”,而是“走弯了”,他的反驳直指要害,神情近乎愤怒。这种“愤怒”,让王振中教授深受震动。明白了他对改革开放大业如此投入的原因:“厌观流俗奋勉修身”,只因为他作为一个学者经世济民的灵魂。

  3.善于思考 敢于说话 愿说真话

  “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2006年6月,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教授,在苏东斌教授创办的《建议活页》创刊十周年时,以孔子名言深情寄语。

  1996年,苏教授为了承担研究所评判现实焦点,仅供领导决策参考的学术责任,决定搞一份不同于“报告”、“咨询”的内部刊物,“想表达一点对社会有益的声音”。他受上世纪60年代初,中华书局出版的《活页文选》的启发,创办了《建议活页》。并确立了“一家之言,三言两语,理论色彩,内部争鸣”的十六字方针。

  从1996年至今16年来,这份《建议活页》一直没有中断过,苏教授是主要作者,大部分内容都出自他之手。“冲破‘人身依附’、确认‘人才流动’”、“在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上,还必须关注‘法治’与‘民主’两个问题”、“没有廉洁官员,哪来的廉洁城市”、“不能把转型时期的过渡形式当作改革的目标模式”……《建议活页》篇幅不过千字,却字字矶珠,表达着他对特区发展的深切关注,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学者理想性、超越性和批判性的精神品质,以及求真求实、捍卫真理的热情和勇气。诚如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忠所言:“苏东斌教授是一位能够思考、善于思考,敢于说话、愿说真话的学者,探讨学术、追求真理是他毕生的事业。正是在这种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中,他做到了为时代立言,为特区立功。”

  《建议活页》十分注重对重大现实问题、社会问题的研究,从创办那天起,就受到了从中央到省市有关领导的关注与好评,如今早已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的一个学术品牌,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

  4.具有敢闯和创新基因的学者

  苏东斌教授是一位具有特区“敢闯”和“创新”基因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生发于特区这片热土,他的学术成就为深圳学术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积淀和贡献;他思想解放,见解深刻,理论研究极具前瞻性,所有著述几乎都在探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问题,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新见解。

  1986年9月,他在全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的《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的发言语惊四座,引起与会者的热烈争论,给当时与会的胡培兆教授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们相交的一个契机。提起这次会议,胡培兆教授至今仍历历在目,他告诉记者:“这位北大高材生的发言,让我耳目一震。他的飘逸仪态、横溢才华、雄辩胆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1987年,他提出“劳动者价值”概念,由此,长期以来“人”的踪影一直被物所淹没的格局,被“人”的理论体系所冲击,使“人”在经济学中崛起。此后,他一直探索着对人的经济研究,又出版《人与经济》、《人与市场》、《人与制度》,充分论证人在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早在1995年,他就开始探讨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的问题,在《深圳特区报》上发表理论文章,指出“内生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内在因素”。

  1999年,他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选择经济的精髓。他指出制度极为重要而制度则是由人来选择的选择经济不仅会带来财富而且一定会增进自由。正因为如此他得出了“幸福来自选择”这一基本结论。

  十年前,他就认识到高科技的发展将会给社会变革带来巨大的影响,提出“货币瓦解公社,网络崩溃集权”的思想。

  今年2月,在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之际,他又提出“不能把转型时期的过渡形式当作改革的目标模式”,建议深化改革,早日结束“半计划、半市场”的过渡局面,早日完成市场经济制度的真正确立。

  此外,他的“新社会主义论”、“以开放促改革”、“公正创造和谐”等学术观点和政策主张,以及“目的论”、“两个检验标准的逻辑统一”等思想方法在中国思想界都有一定影响。

  蔡德麟教授告诉记者,在苏东斌教授来到深圳之前,深圳在理论经济学和特区经济研究方面专家较少,没有多少发言权。苏教授的到来扭转了这一局面。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一些人抱有一种偏见,认为经济特区不适宜做学问。而苏教授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深圳完成。他以自己丰硕的理论经济学研究成果证明,深圳不仅可以在应用理论研究方面走在全国前面,在基础理论研究上也能独树一帜。

  5.“我不聪明,我不生动”

  “我不聪明,有时甚至极为迟钝,我不生动,常常活得极为呆板。学术写作也不高产,从未有只有提纲不打草稿的本事。也许我的优点和缺点加起来就是特点,优点曾唤出过天使,缺点也曾引来魔鬼。”苏教授如此为自己画像。

  有时,苏教授是有那么点迟钝的。他不知道自己的工资是多少,不知道自己家的门牌号码,对电脑操作也不太在行,在电脑班学习时曾花费了五六分钟在屏幕上打出“我很笨”三个字,操作水平至今长进不大。

  然而,自认为很笨的苏教授,却好像没有什么能问倒他,他能信口告诉你哪段话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几卷,他能随口说出哈贝马斯的名言,他能从堆积如山的书海里,很有秩序地找到自己或他人想要的一本书。老友胡培兆教授评价他:“脑子像信息库,历史典故、名人逸事、先哲思想,应有尽有。以致旁征博引,信手沾来,似全不费功夫似的。”

  真的不费功夫么?胡培兆教授亦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平时若无博览群书的修养,焉能如此饱学娴熟?我估摸他的读书量至少超过常人平均数的一倍以上。这是难能可贵的学问之道。如其在《波渺渺、柳依依》一文中面对浩渺珠江所吟叹的:‘始自默默,兴至隆隆’。没有经过长期的‘默默’历练,哪有‘隆隆’的兴致。”

  熟悉苏教授的人都知道,他广博的学识背后,是特别的勤奋。当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北大第一志愿录取。怎么考上的呢?无他,唯勤尔。备考期间,因苦读头疼得厉害,他就每天用一个大毛巾,到校园大操场一个水井处去用冷水冲一下再扎在脑门上,几个月就是这样过来的。苏教授的治学方法,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是非常“古老笨拙”的。他每天要看十几种报纸,并把他认为有用的文章剪下来,分门别类地收藏好,他看过的报纸大多“衣衫褴褛”。他的弟子钟若愚教授告诉记者,每次到北京,苏教授再忙也要去逛书店,然后寄回来一箱或几箱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交给他一个列出30至40本国内外最新出版的学术书籍新书单,让他帮忙在网上购书。

  智者并非天生,学问亦不可能天成。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苏教授凭的,就是“拼命三郎”的那股子劲,他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用刻苦钻研的心血和汗水点滴浇铸而成。

  6.良师益友,哲学思想丰富的经济学家

  苏东斌教授品性高洁,为人真诚和善,胸怀宽广。

  他是学生们的良师。他深知“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的道理。2007年,他推出了《我讲国富论》的经典精读课程,在该书的序言中,他写道:“我的直接目的并不是向谁去灌输什么必要的东西,而是力图引起他们进一步去独立的思考”。课程开设后大受欢迎,学生不要学分也要去听,以致课堂常有“爆棚”压力。上课时,他从来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海阔天高,随人性随经验而碰撞思想的火花。他从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评判他人,从不轻易批评学生,偶有责备之意,也是句句醍醐灌顶,却又润物细无声。

  他是专家们的益友。在老友吴忠院长眼中,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尤其对西方经济学名著十分熟悉,读他的著述有一种受经典熏陶的感觉。他的著述和演讲极具思想性、思辨性,见解独到,判断准确,文风清新犀利。

  在共事多年的陶一桃教授眼中,他为人坦荡,是一个乐观、幽默,很有人情味儿的学长,是一个接触过就不会让人忘记的人。他总能非常敏锐地捕捉到问题,又能非常智慧、严谨地表达他的思想;他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语言,他的话都带有他的特有的烙印,一听一看就知道是他的;他总是把学术文章写得很美,像一篇优美的思辨散文。

  在研究哲学的老校长眼中,他是自己哲学学界的挚友。在他的学术著作中,旁征博引,常常会引用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西方哲学的思想,他将这些经典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专业研究中去,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一个深具文学、艺术造诣和哲学功底的理论经济学家。

  专家学者眼中的苏东斌

  苏东斌教授对深圳大学的改革发展和学科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一位极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科发展取得了数次重大突破;他是″经济理论战线的改革派″,他思想解放、观点前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定拥护者;他的著述观点犀利、文笔生动,即便是不懂经济学的外行也非常爱看;他著作丰富,同时也非常重视教学,广受学生尊重和爱戴。

  ――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

  有人说,广州有一个陈寅恪,人们就不敢小视广州文化。我想说,深圳要多几位苏东斌,深圳文化的影响力就会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忠

  苏东斌教授以丰富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他作为我国著名理论经济学家和中国经济特区研究的权威学者的地位。他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学术持久执着的追求,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都使我由衷地敬佩。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蔡继明

  苏老师的经济学理论在学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穿透力,每一篇论文不但显示了经世济民的灵魂而且还焕发着献身改革的气息;同任何一位有良心的学者一样他身上也体现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秉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王振中

  读他的专著,就不得不钦佩这位中国经济特区学重要奠基者在新研究领域的拓荒精神,就会明了这位才思敏捷的多产著作家的创新之路,在于善能吸收已有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使他犹如站在巨人肩上高瞻远瞩,视野开阔,洞察创新点之所在。

  ――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学部召集人胡培兆

  苏教授是为学术而生的,学术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即是学术。他在快乐地、充满成就感地享受着他的学术人生,阅读、思辨对他来说早已是融于身体的一种生活方式。

  ――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陶一桃

  苏教授对经济特区的发展怀有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一直在为特区的发展正名、出谋划策、进行理论论证。同时,他也是一位很有政治责任感的学者,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为改革开放服务,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

  ――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教授黄卫平

  人物简介

  苏东斌,1944年生于哈尔滨市,1968年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1979年进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1991年任研究员。1993年调入深圳大学,曾任教育部授予的“文科基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中心”教授及深圳大学特区台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组组长。曾任广东省政协常委、深圳市政协常委。

  他是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和“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专家,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奠基人。30多年致力于理论经济学研究,在《经济研究》、《经济科学》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著作28部。政治经济学代表作:《选择经济》,经济思想史代表作:《当代中国经济思想史断录》,经济特区研究代表作:《中国经济特区史略》、《中国经济特区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