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博士硕士点基本情况介绍(2011年9月)

2011-09-19  


一、学科基础

人口经济、资源经济等领域是我校经济学学科中有厚重历史积淀、有长期研究积累、有高水平科研机构支撑和高水平研究团队的理论经济学优势学科。

(一)本学科有28年的建设历史和长期研究积累

1. 高水平科研机构为依托

1983年成立依托机构深圳大学特区经济研究所,1987年成立深圳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领域从早期的人口思想史拓展到资源、人口、发展路径、产业组织等的研究。主要依托的科研机构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目前该“中心”下设三个相关的专业研究所:创新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所、人口资源经济研究所。
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工信部、水利部和广东省等相关研究课题36项,目前正在主持的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等。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著作如《马尔萨斯的昨天与今天》(1986)、《西方人口思想史》(1996)、《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2005)、《资源约束与产业结构演进》(2007)、《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资源生产率研究》(2009)等。

2. 有一个有实力的研究队伍

带头人袁易明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产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资源与产业发展研究。早在1989年就与加拿大IDRC合作研究可持续发展,相继发表过“对深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分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深圳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路径选择”等学术论文。1998年出版国内台港公营经济领域第一部专著—《台湾香港公营经济》。主持教育部、水利部、世界银行等的课题等18项,主要有: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与竞争力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水利部的“节水型社会与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深圳市政府课题“深圳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在《经济学动态》、《南开经济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多篇被全文转载。主持完成世界银行报告2个,被政府采用报告18个。出版著作9部,代表作《资源约束与产业结构演进》、《平等—效率的替代与选择》、《中国经济特区产业结构演进与原因》,曾获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等6项学术奖励,在资源与发展、产业结构理论领域有重要影响。
高兴民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应用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建立国企困难职工社会救济制度》(98BJL020)和省部级课题5项、主持完成市委市政府重大调研课题3项。出版《深圳市社会保险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等著作8部。在《世界经济》、《经济管理》、《当代亚太》、《经济研究参考》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钟若愚研究员,深圳市应用经济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人口、资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资源生产率研究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09BJL064),主持教育部基地重大课题(10JJDZONGHE019)、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06JD79005)、工信部“十二五”部省合作规划课题(KT2009A1010)、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05JDXM790005)等多项,主持完成政府部门委托的政策研究课题15项。专著有《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资源生产率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等,在《经济学动态》、《欧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学科队伍中,杨光辉副教授、张克听副教授、范霄文副教授、伍凤兰副教授、章平博士、周轶昆博士等在资源经济、流动人口与社会保障、人口与产业结构等领域长期研究,主持或参与了多项重要的相关课题。

(二)在本专业领域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科研课题

1. 本学科近年来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本学科近年来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本学科近年来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2. 本学科近年主要著作
本学科近年主要著作
本学科近年主要著作
 
(三)小结

本学科通过制度-结构-技术视角,以局部均衡研究中国特别是珠三角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的协同与演化,为实现转型发展、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学科地处经济特区又毗邻港澳,具有研究开放条件下经济、人口、资源的特别便利。通过以中国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为对象的研究,揭示现有的资源条件和转型、开放背景下的经济、人口、资源协同规律,为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深圳大学已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此基础上,深圳大学设置本学科方向,不仅有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历史积累,而且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具有培养本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的科研机构、科研教学团队、科研成果等综合条件。
深圳大学设立本学科方向,以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问题为研究背景,其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和鲜明特色,可以为开展本学科理论研究提供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条件,即可深化理论研究,又可在政策研究等层面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该学科将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从产业发展、人力资源、资源效率等多个方向和角度来开展跨学科、特色鲜明的研究,针对深圳及珠三角地区等先发展区域开展研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经济、产业发展的途径,将产生更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二、人才培养

(一)培养目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致力于培养有志于从事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独立工作能力、开阔学术视野、强烈开拓意识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高级专门人才,以及相应的宏观与区域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及规划的高级研究人才。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有创新能力,有组织实际工作的能力,能熟练地应用外语。

学生在学期间将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人口和资源与环境领域专门知识、实际科研能力等方面受到严格训练。研究生毕业适于从事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政府管理工作、科学研究工作、金融机构和环境敏感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项目管理与实施能力以及社会团体策划与运作工作。

(二)生源要求和选拔方式

将根据深圳大学有关博士研究生招生、考核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规定进行选拔。

(三)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及依据

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要起到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理论、掌握相应技能和方法、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和动态等作用。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总论、人口经济分析、资源经济分析、高级环境与资源经济学、高级环境政策分析、环境与自然资源价值评估、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型原理与方法等。

(四)培养和学位的基本要求

1. 学习年限

(1)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因特殊情况可经导师、所在培养单位向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申请适当延长,但总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2)在职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必须保证在校脱产学习半年以上。其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最多不得超过六年。

(3)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半至五年。

2. 培养方式

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博士生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业务上采取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相结合、以科研工作为主的方式。

(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由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管理,由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实施监督。

(2)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小组以博士点学术梯队为主体或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专家3-5人组成。

(3)博士生导师和导师小组共同指导博士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并在培养过程中落实计划的实施。

3. 主要培养环节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在导师和导师组指导下作好个人培养计划。内容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文献阅读、选题报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

(2)中期考核

在第一学年课程结束后,导师及指导小组检查学生个人培养方案执行情况:
成绩考核;学位课成绩平均75(含75)分、其它课程各科成绩60(含60)分以上,未达要求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科学研究能力、思想素质考核:导师及指导小组确认具备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思想道德素质良好,成绩考核同时合格的学生,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中期考核未通过者导师可决定是否延期或推荐学生从事与学生能力、兴趣相适应的工作或学习。不能继续学业者学校发肄业证书。

(3)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具体课题,中期考核通过后(一般在第三学期)完成选题报告。

开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开题报告在经济学学科范围内相对集中、公开地进行,并经博士生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开题报告会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若学位论文选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作开题报告,以保证开题报告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以书面形式分别送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研究生部备案。

(4)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将组织考查小组(3-5人组成)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方面进行考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

4. 学术论文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在规定的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至少独立发表两篇学术论文。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在规定的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至少独立、第一署名或与导师合作署名发表1篇学术论文。

5. 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应在所研究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具有创造性,基本达到国内外学术刊物或正式出版部门可接受发表、出版的水平。
 
三、建设规划

1. 研究方向

本学科设置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资源与产业组织理论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理论
——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在现有三个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今后五年左右,将继续保持已有三个研究方向的优势和特色,以转型期和开放条件下的人口、资源、经济、环境为研究重点,通过珠江三角洲的研究,探讨中国的协调发展道路。

结合国内外研究前沿,本专业将力拓展以下重点研究领域,并积极组织开展高水平科研课题研究。

(1)资源约束与产业发展研究。在资源条件与发展路径、资源约束产业组织研究,提供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升级转型路径的相关理论指导和政策研究成果。

(2)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以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为研究领域,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积极开展针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口和劳动力流动、社会保障等问题的研究。

(3)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资源经济、人口经济理论为基础,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应用方面,特别是可持续城市、生态城市和生态经济城市的规划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4)分析工具的应用与开发。探索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分析手段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领域的系统开发和应用,如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系统动力学模型(SD)、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在模型结构、模型运算软件环境、数据库发展等方面形成积累。同时,将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通过大规模入户调查、统计数据处理等,建立典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和流域环境质量管理等专题数据库。

2. 队伍建设

在科研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已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结合本学科设置的需求将增加导师人数),其中教授/研究员3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师资队伍整体呈现出学历高、资历丰富、知识结构交叉、年龄分布合理的优势。计划每年从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引进优秀人才1-2人,充实学科梯队,并实现科研队伍的年轻化,预计五年后本学科专兼职科研人员达到20人左右。

3. 学术交流

在学术交流方面,计划今后五年内召开两次全国性大型学术研讨会,通过国际合作课题、访问教授、交换学者、共同举办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本学科顶尖的学术带头人举办讲座等扩大与国内、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提高本学科建设的开放水平。

4. 建设目标

本学科在“十二五”期间的建设目标: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把本学科建设成学科特色鲜明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基地,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争取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同时,也进一步推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以上摘自深圳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点论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