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学术研讨会:深圳香港经济合作研讨会

2004-10-29  


内 地 学 者 倡   深 圳 人 来 港 落 地 签 证
 
\
 
明报专讯】与会两地学者都不认同撤销深港边界,认为既会破坏深圳现有优势,政治上亦不切实际。左图左起深圳大学教授锺坚、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杨汝万、香港大学教授叶嘉安。(李向琳摄)
 
前言

  政制争议不断,经济议题乏人问津,但面对长三角竞争,关心粤港经济的政商学界忧心忡忡,有人提出香港与深圳合并,「泛珠三角」发展有否列进中国「十一五规划」,也引起广泛关注。

  本版特一连两天刊出专题,先刊出本报 10月底举办的研讨会, 3位重量级中港学者齐集《明报》报馆,共商深圳香港经济合作新对策。明天将刊出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的分析文章,敬请留意。

 
——编者


深圳香港经济合作研讨会

  主办﹕明报
  地点﹕明报董事会议室
  时间﹕ 10月 29日下午 2:30-4:30
  锺坚(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杨汝万(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所长)
       叶嘉安(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研究中心讲座教授)
  主持﹕刘进图(明报主笔)
  采访﹕华铭庆、伍瑞瑜   

      深港之间存在了逾百年的边界,是两地融合的一大阻碍,加快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往返,正是当前急务。内地学者倡议,简化两地人员往来的手续,特别是深圳商贸人员来港的程序,让企业高层要员随时可来港消费,亦可带旺本港服务业。本港学者亦建议,尽快改善两地的金融往来,成立「人民币金融管理局」,吸引香港服务业返内地投资。

      不过,两地学者都不认同全面撤销深港边界,指一方面会破坏深圳现有优势,在「一国两制」的政治框架下,短期内亦不切实际(详见另稿)。

  锺坚﹕深圳身分证直接入境

      中央在 SARS一役后,推出多个省市居民的访港自由行计划,简化内地人来港程序,惟现时内地居民要来港探亲或公干,仍然需要申请证明书,办理手续的时间动辄逾一星期。由内地来港出席研讨会的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锺坚坦言,感受最深。
  
      锺坚认为,现有的制度窒碍了两地人员的交往,故提出全面放宽深圳居民进入本港的条件及手续如容许持有深圳身分证的人士直接入境﹔或施行「落地签证」制度,省却现有繁琐的手续。他解释,本港以服务业为支柱,便利内地人来港消费,对服务业同样有帮助。他又认为,两地有必要优化跨境基建设施,如将地铁系统「合龙」、兴建全新跨境通道等。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研究中心讲座教授叶嘉安亦赞成放宽深圳居民入境限制,但为避免内地人大量涌港,触发黑工潮,应先针对「花得起钱」的商贸旅客,如企业高层、要员或高新科技人员等,简化他们的入境程序,「可以为公司的高层人员,签发商务签证,相信对大家都有利,届时他们可以随时过来(香港)饮个茶,吃个包﹗」

  叶嘉安﹕商务客特别通道

  叶嘉安续称,现时本港专业人士如律师、牙医等北上就业,无法将赚取的金钱汇到本港。他倡议 两地加强金融领域上的合作,如设立人民币金融管理局,让北上的服务业人员可将收入送返香港,一方面可取代现有的「地下钱庄」,亦可鼓励港人到内地提供服务业。

  熟悉城市规划的叶嘉安同时提出,在深圳同样面对土地短缺的情况下,深港政府长远应考虑共同进行「双城规划」,「如边境、跨界通道等,有需要协调一下」。
  
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所长杨汝万则称,现时每日往返两地的过境人次不断上升,对口岸构成沉重压力。他相信,随?现有口岸设施提升,深港西通道,以至探讨中的东部通道逐步通车及落实,对纾缓口岸压力有一定帮助。

  杨汝万﹕深港机场港口分工

  至于两地的基建设施如机场、港口等如何融合,杨汝万称现时香港国际机场与深圳黄田机场,基本上已自行分工﹕前者主力发展频密的国际航班,后者则提供内地不同省市的低廉航空服务。港口方面,虽然内地多个已建及即将筹建的新港口,对本港的葵涌货柜码头正面竞争,惟拟建的内地南沙港料主要针对重工业市场﹔加上即使盐田港处理货柜的数字急增,本港的处理数量却未有明显下跌,显示物流服务需求整体上升,竞争并不等同「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