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概况

十年培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国家队”——高校人文社会科学

2011-04-22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计划是教育部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意见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研究基地以高校优势学科为依托,实行实体性建设,通过实行专兼职研究人员合同聘用制、重大课题招投标制等新措施,打破学科、院系、校际之间的壁垒,以整合高校科研资源,推动科研组织创新,促进文科研究从传统组织形式向现代组织形式的转变。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自1999年启动以来,先后分5批在全国66所高校建立了151个重点研究基地,基本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和重要研究领域。10年来,重点研究基地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出成果、出人才、追求学术创新和国际声望为目标,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资料信息网络建设和加大科研投入为手段,凝练学术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术高地,有力推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跨越式发展,实现了重点研究基地设立的初衷。
  10年间,151所重点研究基地在咨政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信息资料建设、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社会瞩目的成绩,整体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具体表现在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成为产出丰硕成果的学术平台,成为高端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成为专业的信息化和数据中心,发挥了强大的辐射示范效应等方面。
  在新近的一轮评估中,记者发现,优秀的重点研究基地一般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要具有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有创新性、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其次,要能够发挥全国性、开放性交流平台的作用,能够引领和带动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水平的提升。再其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最后,要坚持制度创新,有效整合科研资源,充分发挥科研组织创新的示范作用。今天起,我们将陆续推出若干期特刊,重点推介其中优秀的重点研究基地,它们均是代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顶尖水准的“国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