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建议活页》创新引领深圳发展

2025-01-10   作者:沈坤荣

/uploadfile/2025/0110/20250110034258539.pdf
沈坤荣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4年,简单依靠国家政策优惠支持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新时代、新阶段、新特征,必须要有新办法,那就是创新,依靠创新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第一,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字经济并不局限于实现“从0到1”的突破,传统产业的数字更新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改造,增强传统产业的市场号召力和产品吸引力。例如,作为深圳核心竞争力的代表,华为正在依靠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迭代。另一方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初期,加大政府投入。要重视用好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打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大力构建生态、生产、生活一体化,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第二,打造新金融中心,以金融创新更好服务科技创新。上海是金融中心,而深圳是科技之城。因此,需要错位发展金融,让耐心资本、风险投资等金融创新与科技之城的发展同步,与企业、移民、创业者等城市建设者的成长同步,与城市财富的增加特别是年轻一代财富的增加同步。
      第三,实现从 GDP 到 GNP 的增长核算框架转换,再造一个深圳。“深圳”具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物理形态上 1997平方公里的深圳,一个是产业链形态上的深圳。在深圳之外再造一个深圳,才能使深圳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和中国经济增长极。事实上,温州人2/3的财富是在温州以外创造的。把传统上只核算GDP的深圳,拓展成既要 GDP、又要GNP、更要产业链的深圳,需要以“产业飞地”为抓手,和市外、省外、境外通力合作,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去海外建设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在着眼全球布局产业链供应链的同时,把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经验传播到海外。
      如果说前面的内容聚焦深圳经济硬实力的提升,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圳经济特区的重要讲话、对深圳的重要指示则是深圳经济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尤其是面对世界格局、地缘政治加速演变,需要由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由深圳实践支撑“全球南方”现代化进程。
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教授